劍,乃百兵之首。特別是古代俠客衣袂翻飛,劍御萬物,瀟灑風流,翩然若仙的姿態(tài)曾讓現(xiàn)在已成為世界上頂尖鍛劍大師周正武沉醉不已。至今,回想起最初學習鍛劍時的一幕幕,周正武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慨。 人生如劍——起與程
戰(zhàn)國時,秦王嬴政,統(tǒng)御六國之前,曾在自己書房王座之后的屏風上懸掛六把大劍,警示頭頂六劍,萬事不忘活在六國劍尖之下,生存之地猶如罅隙,劍鋒逼近,危如累卵。這才有統(tǒng)御六國之勢。之后逐步蠶食,攻陷六國,才把這六把大劍逐一取下。
龍泉市,因劍而得名,憑瓷而生輝。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,東臨溫州,西接福建武夷山,素有“甌婺入閩通衢”、“驛馬要道,商旅咽喉”之稱。舉世聞名的龍泉劍在2500年前就誕生在這里,就是在這樣一個披著厚重歷史淵源的地方,走出了十多名鑄劍大師,而周正武,是最閃亮的那顆星。
周正武給鐵賦予了生命。他鑄造的刀劍沉著地躺在匣中,只要輕輕一帶手腕,涌出的凌厲寒光與色彩沉悶的刀鞘形成鮮明的反差,無論多么外行的觀者,心頭都會為之一凜。“有些人在抽刀的時候會不小心碰到手指,”他說:“馬上就是一個大口子,鮮血直流,但,要過一會才會感到疼。”這種頂級的龍泉寶劍有人愿意花幾十萬元來索求,然而僅僅在幾年之前,龍泉所有的鑄劍師傅都不敢想象會有這樣的事情發(fā)生。
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末,龍泉所有的刀劍企業(yè)都在生產一種被周正武稱之為“鐵條”的劍,氣壓軋床是他們主要的生產工具,把現(xiàn)成的鋼板、鋼塊沖壓成形,用砂輪機打磨幾遍,再裝配上幾十塊錢左右的刀鞘和金屬裝飾,一把“龍泉寶劍”就完成了。這種劍懸掛在各大城市的工藝品商店、武術器材公司,它們最后會被人賣去作為饋贈朋友的禮品,掛在墻上,或者背在練習太極拳的老年人肩上。大家一直以為,龍泉寶劍就是這樣的。商品的同質化,使得龍泉的刀劍企業(yè)陷入了價格競爭和渠道競爭,能把成本壓下來或者固定經銷店多的企業(yè)日子就比較好過,小作坊們靠著祖宗留下來的這塊牌子,雖然吃不飽但也不怕被餓死。
周正武的家族一直在龍泉經營刀劍,和所有鑄劍師一樣,他日復一日地守著軋床,搜羅這些半成品到車間里把劍頭的形狀磨出來。從父輩的講述里,周正武已經知道,真正的龍泉寶劍絕對不是這樣的“鐵條”,從2500年前的歐冶子開始,折鍛花紋鋼龍泉劍一直延續(xù)下來,到了宋朝逐漸稀少,清朝末年,花紋綱龍泉劍消失。復雜的加工工藝已經斷代,灰蛇草線,無從尋覓了。2000年,龍泉寶劍在上海舉辦了一次展銷會,當時一家當?shù)刂牡秳ζ髽I(yè)帶著臺灣生產的精品刀劍參展,并謊稱是自己生產的,工商部門獲悉后,沒收了產品還罰了款。
這在周正武看來,是整個龍泉刀劍企業(yè)的奇恥大辱,他認識到,龍泉的制劍產業(yè)如要突圍,必須創(chuàng)新求變。仿佛是一個悖論,制劍工藝如要創(chuàng)新,首先是尋求古法。從網上找到散失的鑄劍資料更加有意思的是,常人想來這些口傳心授、秘不示人的古老工藝,周正武竟然是從最具開放性、共享性的互聯(lián)網上得來的。90年代末,中國大城市中的不少家庭都用上了撥號上網,一位名叫皇甫江的刀劍收藏專家開設了名為“拔刀齋”的主頁,并成立了論壇,很快吸引了全國各地刀劍愛好者的注意。周正武有時候也上去逛逛,但當他表明自己的身份后,馬上遭到了大多數(shù)網友的起哄。“板磚滿天啊!”他回憶:“很多人說,龍泉生產的全部是垃圾。當然,也有熱心人愿意幫助我恢復、創(chuàng)新龍泉的制劍工藝。”
劍如人生——轉與合
金庸曾在《射雕》中說,練劍到極處,草木竹石,皆可為劍,這是以身化劍,人劍合一。又在笑傲中說“獨孤九劍”:不拘一格,后發(fā)先至,無招勝有招。其實也暗合管理的靈活,不生搬硬套照章辦事和為人處事,見招拆招,自如靈活才會如魚得水,游刃有余的方式。
一些流散在海外的資料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周正武的手中,這位16歲就開始打鐵的鑄劍師突然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進入了另外一個領域。看完了這些并不具體的資料,周正武開始點爐子、掄錘子。“我沒有老師教的,”他說:“幸運的是,我懂鐵,我有鑄劍的基礎,可以把斷層連接上”
懂鐵,等于邁進了鑄劍的大門。這是一個殘酷的試錯過程一把剛柔并濟的劍,本身就是一對矛盾。剛與柔,在于鍛造寶劍的鋼鐵硬度不同,硬度高的當然鋒利,但是很脆,容易折斷;而只用硬度低的,劍是夠有韌性了,但不會鋒利,更談不上削鐵如泥了。把數(shù)種不同的鋼鐵熔鍛復合,反復折疊鍛打至三萬兩千余層,在不斷折疊鍛打中去除雜質,增加劍身的強度和韌性,這就是所謂的“千錘百煉”。因為各種鐵的含碳量不一,最后落在劍刃上的顏色也就深淺不一,形成了花紋鋼。這是一個殘酷的試錯過程,因為沒有人告訴周正武用哪些不同的鐵、它們之間的比例如何、多少的爐溫最適合這些本來根本就碰不上面的鐵的融合。
一個字:打!打了多少廢品?周正武記不得了,反正掄了一個晚上的大錘,他躺在床上還是睡不著,瞪著通紅的雙眼,腦子里都是各種鐵在打架。解決了鍛打的問題,實際上只是邁出了第一步,好像女媧造人,剛剛用黃泥甩出一個坯子,接下來,還要賦予人靈魂、刻畫出眉眼。周正武用一種異乎尋常的耐力對抗著幾塊頑鐵,鍛打完成后,他面臨最難的一道工序,也就是賦予寶劍靈魂的過程——淬火。這決定了最終寶劍的堅韌鋒利與否。在淬火中,需要掌握劍的溫度、水的溫度,乃至適合的氣候,一有差池,打好的劍條入水之后,頓時裂為兩截。
2002年,他終于制作出一把滿意的寶劍,迫不及待地將圖片發(fā)到論壇上,劍號“光復”。隨之而來的效應是他料想不到的,網友們互相轉告,并紛紛發(fā)來訂單,要求周正武就按這種標準為他們制劍。一開始只想為龍泉寶劍爭口氣的周正武意識到,高端刀劍的制作產業(yè)將在他的手里開始。而此時中國刀劍也開始走進周正武時代。
從那時起,周正武的刀劍廠停止了低檔刀劍的業(yè)務,專心致志制作真正的龍泉寶劍,他打造的刀劍參加香港國際試斬刀大賽,包攬了個人組的前三名,而之前的冠軍刀劍幾乎都是日本出產的。周正武正在為復原中國歷代名刀名劍而努力。不知是為武俠小說中所描繪的“倚天不出,誰與爭鋒”的氣勢所折服,還是被唐詩宋詞里所贊嘆的“寶劍雙蛟龍,雪花照芙蓉”,以及“醉里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”的境界所感染。許久以前,我便開始為一些古籍中曾經記載過的絕世寶劍而癡迷。每當看到那些與寶劍有關的故事,總是會去想象,當年古人手持三尺利器,仗劍天涯、除暴安良、笑傲江湖,該是怎樣的一番豪情壯志,義薄云天。